夏天想瘦,现在就开始这么吃!

作者:轻上日期:2024-06-06 18:03:41点击: 223

夏天已经悄然来临,烈日炎炎,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苗条的身材。然而,在追求苗条身材的同时,我们必须确保身体健康,要知道,体重的减轻并不一定意味着身材的苗条。在我们开始讲述减重饮食的方法之前,有必要先学习如何科学地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超标。


一、别盲目追求体重轻,而是养成好的体型


首先,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身体质量指数(BMI)来判断自己是否超重。BMI是一种常用的衡量方法,它通过身高和体重的比值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超重或肥胖。BMI在18.5以下被认为是偏瘦,18.5-23.9是正常范围,24-27.9是超重,28及以上则是肥胖。


除了BMI之外,我们还可以通过腰围来判断自己是否超重。腰围是一个很好的指标,因为它可以反映腹部脂肪的积累情况。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,建议我国成年男性腰围不超过85cm,女性不超过80cm。


20240609180444773331.jpg


如果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超重或肥胖,那么就要考虑制定科学、健康的减肥计划。


真正可持续、不反弹,而且不损害健康的减肥速度,可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,即:每周减肥0.5~1kg,一个月减1~3kg。也可以参考我国卫健委新发布的《成年人肥胖食养指南》中给出的建议: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%-10%,每月减重2-4kg。虽然略有差异,但两者的核心都是要避免减重速度过快对人体造成损害。


二、搞懂“吃瘦”饮食大原则


如果想通过饮食干预来减重,切记不可一上来就盲目节食。这不仅不利于健康,还会影响减重的可持续性,非常容易反弹。


健康的减重饮食,最核心的要点就是十二个字:结构合理+节奏规律+量出为入。


1、结构合理


饮食结构合理,是指吃的食物种类既能满足营养需求,又有利于控制热量、促进脂肪代谢。具体来说,各类食物在减重期的选择排序如下:优质蛋白类食物→富含膳食纤维食物→水分丰富食物→优质淀粉类食物→优质脂肪。


20240609180447595576.jpg


(1)优质蛋白类食物主要包括:蛋、奶、豆、鱼虾水产、禽肉、畜肉(按照选择优先顺序排列)。

(2)富含膳食纤维食物主要包括:各类新鲜蔬果、全谷物、粗杂粮等。

(3)水分丰富食物主要包括:水分含量高的新鲜蔬果、各类清淡的汤羹粥品、豆浆、牛奶等。

(4)优质淀粉类食物主要包括:全谷物、粗杂粮、加工程度低的淀粉类主食。

(5)优质脂肪的食物来源主要包括:富含不饱和脂肪的食用油和深海鱼,以及原味坚果等。


在合理搭配的基础上,还要注意两个要点


(1)一定不能忘记保持口味清淡。重油重盐不仅会增加各种慢病风险,还很容易促进食欲,增加进食量。

(2)优选天然食物。天然食物通常营养素保留更全面,且比加工食品热量低、低油低盐低糖,有利减重。


2、节奏规律


节奏规律,是指吃的总量和吃的频次要既有规律,又有节制。


想要健康减重不反弹,最好还是能三餐规律,只是每一餐的能量适当减少。三餐之间如果肚饿,可以吃些低热量的健康零食,如低糖、高水分的水果,或者西梅多多。这样既能循序渐进地减重,也能避免血糖的剧烈波动,还有利于保持肠道通畅。


2024060918044118464.jpg


3、量出为入


量出为入,是指要学会估算自己每日能量的消耗情况,来决定能量摄入。减重是个长期工程,过程中每一天的能量消耗可能不同,我们一定要学会根据能量消耗来调整饮食安排。


三、掌握“吃瘦”小技巧


最后,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些减重可用的“吃瘦”小技巧,用好了,可以对“减重大业”有帮助。


1、牢记吃饭顺序


先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,再吃优质蛋白丰富且清淡的蛋奶肉豆制品,最后吃加工程度低的全谷物和粗杂粮。如果条件允许,没有胃肠道疾病,可以在午餐前喝一碗清淡的汤羹,比如蔬菜汤、蛋花汤等,也可以帮助控制午餐摄入的总能量。


1717928114844269.jpg


2、选“对”餐具颜色和大小


有研究发现,用规格较小的餐具,用颜色与食物颜色对比强烈的餐具,用蓝色的餐具,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总进食量。


3、吃饭时间和停顿


细嚼慢咽,适当增加吃饭时间,能让大脑更容易感受到“吃饱”的信号,从而停止进食。


有研究发现,在吃饭中途适当停顿,如接个电话,之后进食的热情也会下降,这大概也是变相“延长”吃饭时间的结果。


4、食物温度降低


淀粉类食物在放冷后(如放冷的蒸土豆、冷米饭),会因为淀粉老化回生作用而产生抗性淀粉。抗性淀粉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,还能增加饱腹感,因此能减少一些能量摄入。


虽然有这些技巧加持,但还是要提醒朋友们:一定要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,加上科学锻炼,才能达到可持续、不反弹的减重效果。



上一篇:为肠道减负,你可以这么做!
下一篇:从长白山人参到人参熬茶,东方补者的养生之道